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在相关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要对出生缺陷的发生或存在频率进行描述和评价。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发病率”、“发生率”、“患病率”以及“出生患病率”等指标常常被用来描述出生缺陷的疾病频率,但研究者对于这些指标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就出生缺陷疾病频率指标的概念、计算和评价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研究者在总结、报告和交流出生缺陷的研究结果时正确地使用这些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生育健康监测系统数据的远程传输提供一种通信管理模式,用数据压缩技术提高通信效率。方法:采用流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对比测试方法实现适用的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结果:①设计实现了一种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分布式服务器与客户机通讯程序。通讯数据在传输前进行压缩处理,压缩比平均达9.73。②整个通讯过程管理可根据设置自动完成。③程序经过改编可运行到异构操作平台。结论:数据通信系统使用简单,应用广泛,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与之相关联的不良后果之一是肥胖患病率显著上升。美国1991肥胖发生率为12%,到2000年上升至19.8%[1]。1993年英国女性肥胖率为16.4%,到2004年上升至23.8%;男性从13.2%上升到23.6%[2]。我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1992  相似文献   
4.
中国6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国1~6岁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为病因和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发现1~6岁儿童脑瘫病例共2 009例;对1 968例脑瘫及其对照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脑瘫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8个,其中分娩前期15个,分娩过程5个,新生儿期8个;新生儿期危险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4, 95%CI=4.6, 152.2)、高胆红素脑病(OR=14.2,95%CI=5.3,38.2)、新生儿脑膜炎(OR=267.6, 95%CI=21.2,3 372)和颅内出血(OR=133.1,95%CI=25.4,697.7)等与脑瘫关联最强,分娩过程因素其次,分娩前因素最弱.分娩前因素包括父母是近亲(OR=3.1,95%CI=1.4,6.8)、亲属中有智力低下者(OR=5.4,95%CI=3.1,9.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6.6,95%CI=2.5,16.7)、出生体重轻(OR=5.3,95%CI=3.2,8.9)、出生孕周小(OR=7.6,95%CI=4.2,13.7)、母孕期服用药品(OR=7.9,95%CI=2.6,23.2)等,虽然与脑瘫关联程度有限,但数目多,而且可能与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有因果关系. 结论:新生儿期危险因素与脑瘫的关联程度较强,但分娩前及分娩中有关危险因素与新生儿期某些不利表现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母亲怀孕前后被动吸烟与子代发生神经管畸形(NTD)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在山西省平定、昔阳、太谷和泽州4个县开展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2003年1月到2007年6月监测到的515例NTD病例(其中无脑儿236例,脊柱裂237例,脑膨出42例),对照组为同期在同地区调查的682例无体表出生缺陷的婴儿.研究人员在妇女分娩一周内问卷调查妇女怀孕前后的被动吸烟及其他信息.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结果 与无被动吸烟的妇女相比,怀孕前后有被动吸烟的妇女生育NTD的危险性(OR值)为1.84(95%CI:1.39~2.44).妇女被动吸烟频度与子代发生NTD危险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与无被动吸烟的妇女相比,偶尔有被动吸烟的妇女和每天有被动吸烟的妇女生育NTD的OR值分别为1.51和2.44(趋势x2=24.9,P<0.001).结论 妇女怀孕前后被动吸烟增加生育NTD患儿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刘吉  徐丹  刘爱萍  刘建蒙 《中国校医》2005,19(4):361-364
目的 评价和比较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学生群体中男女生低体质量和肥胖流行情况。方法 2004年10月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获得有效样本353例。一月后又根据该校医务室同年10月的体检记录,核实了78名学生,两次身高和体质量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采用全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的第10百分位数判断低体质量,采用中国学生BMI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筛查标准判定体质量超标与肥胖。结果 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80%多在大专以上,职业以干部或教师为主。男女生低体质量检出率分别是6.2%和11.6%(P=0.10,把握度=0.43):体质量超标检出率分别为13.0%和3.9%,前者是后者的3.3(95%CI:1.52~7.48)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0.3%和3.4%,前者是后者的3.0(95%CI:1.27~7.26)倍。调查还发现19.8%的男生和33.8%的女生曾有过减肥经历(P〈0.01);根据BMI判定标准,44.9%的自认为肥胖的男生被判为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而女生该比例却降为13.7%(P〈0.01)。结论 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男生群体肥胖问题尤显突出,而女生群体低体质量问题更值得关注,与追求“形体关”有关的减肥经历可能是导致女生低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中国30个县(市)1993至2000年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在出生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变动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出生缺陷监测的常规报告.研究对象为1993~2000年所有孕满20周的总出生人群(包括活产和死胎、死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管畸形率按年变动的趋势.结果:在1993~2000年间,共监测到1 189 126个活产儿和死胎、死产儿出生,其中有明确诊断的神经管畸形儿1 264例;总出生人群中的神经管畸形率为10.63/10 000,1993年的畸形率最高(18.99/10 000), 1998年最低(6.05/10 000);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在每10 000个出生儿中的患病率分别为4.71、4.39和1.53.在所有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无脑儿和脊柱裂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3% 和41.3% ,而脑膨出仅占14.4%.在神经管畸形病例中有 69.3% 为死胎、死产;而死胎、死产在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5.4% 、 43.7% 和 62.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F=11.818,β=-0.814,P<0.05);而对3种畸形单独分析发现,无脑儿和脊柱裂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P分别为0.004和0.026),没有发现脑膨出有显著的年度变化(P=0.227).与国外的9个监测地区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最高,约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最低)的7倍.结论:中国30个县(市)的神经管畸形率从1993至200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中国的神经管畸形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的平定县、昔阳县、太谷县和泽州县出生缺陷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方法 2004年每个县各选取1个乡(镇),由统一培训的乡村级调查员于2004年2—3月人户对2003年该地区的出生情况和出生缺陷病例进行调查与核实。调查获得的出生数、出生缺陷数与监测系统上报的结果进行比较。各县的监测出生数还要与当地其他部门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漏报评价标准为:抽样地区出生漏报应≤5%,重大体表畸形漏报≤10%。此外,北京大学医学部项目人员对部分监测点的基础卫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4个乡镇通过人户调查得到的出生数为1043人,而监测系统上报的出生数为997人,漏报46人,漏报率为4.4%。调查共核实30例体表先天畸形病例,而通过监测系统上报的先天畸形数为29例,漏报1例,漏报率为3.3%。4个县监测系统的出生数与当地出生人口资料估计的出生数相差1.2%。对部分监测点的工作情况调查发现,各监测点均有较为完善的卫生常规登记资料,有专门负责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人员。结论 山西省4个县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尽管存在一定的出生和畸形病例的漏报,但漏报率很低。基层监测点具有较为完善的出生和畸形登记、上报和管理机制,监测人员对于出生缺陷监测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具备对于出生和畸形的记录和报告意识,因此监测资料的来源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宽的知识面之外,一定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和发表生物医学论文时,经常会涉及和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一、著作权问题著作权又称版权,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北方人群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人群还原叶酸载体(RFC1)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南北方、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720份正常人外周血片DNA进行RFC1第80位SNP检测。结果 北方人群RFC1(A80G)基因的AA、GG和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28%、31.09%和46.63%,南方人群RFC1(A80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56%、22.75%和58.68%,南北方基因型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南北方人群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10%和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RFC1(A80G)基因的AA、GG和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88%、25.85%和49.27%,女性分别为18.83%、27.77%和53.40%,不同性别人群RFC1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49%和5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认为RFC1基因型分布与北方神经管畸形率高于南方的分布特点一致。人群RFC1基因型分布研究可为RFC1基因突变与叶酸代谢相关疾病病因研究假设提供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